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鲁鲁

卤煮火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甩掉了阴雨的冬日,一连好多天的阳光普照,在户外的时间越来越多,连上班时在电脑前都坐不住,被笑话说,是不是太阳能充电构造的,一有太阳就像上足了发条似的。可惜,这些太阳能电源都充在了身体上,脑子却由于四肢活动频繁的加剧,而处于当机状态。四肢不算发达,但头脑绝对简单化了。在这春暖花开,万物萌生的时节,思考有时是多余的,一切都回归到大自然中,慢慢体会,以免辜负这等良辰美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发表于 2012-3-28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当票和当铺的描写,什么“大约长五寸,阔四寸,”什么“横格下三行竖格.....” 从小没啥数字概念,看的云山雾罩的,网上搜了一下当票的图片,对照着看清楚多了.....

关于当铺的印象,都是来自电视,那句“虫吃 ...
鲁鲁 发表于 2012-3-19 19:23

记起以前借老方的资料,复印了烟台当铺的一些资料,不过,真记不得放在哪里了,回头找找。。。。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起以前借老方的资料,复印了烟台当铺的一些资料,不过,真记不得放在哪里了,回头找找。。。。
海格 发表于 2012-3-28 19:03


希望能找到,分享一下就好了{:soso_e163:}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鲁鲁 于 2012-4-3 18:59 编辑

3月8日 3月15日  大家访谈 -- 虹影


虹影,贫困年代长大的私生女,孤独自闭而忧郁。因为,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而扬名海内外。

小时候的经历和个性相差实在太遥远,上学时我实在是个不甘寂寞,闲不住的孩子,所以看了小说的开头,就放弃了,访谈里的内容也不算是现阶段喜欢的风格。

但虹影提到一段关于旅游的话题,她说最好的旅游是照片,速写和文字三者相结合。速写可以让人细微的观察,文字可以记录旅游的背景文化和历史。让我想起曾经在论坛上看过大匠的一篇游记,就是照片,速写,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游记范本,当时看了就是各种羡慕嫉妒恨….{:soso_e129:}

以前自己出游的很多时候,总是做好最详尽的攻略,甚至有时连时间都计算到误差小于等于10分钟以内,时间久了,感觉完全不像是度假休闲,而是在别人的攻略里疲于奔命的游走,往往还因为实际情况和攻略不同,找不到想去的地方而浪费时间和因此所带来的沮丧。

后来的一段时间,就放弃做攻略,像陈丹青有一段描写旅游的文字所说: “带着无知去旅行”

“当你无知的时候,你就只带着一双眼睛看。不用叫出它的名字,也不用说出它的来历,只需要对着它感受。”

“我是抱着一种无知,我还要让这种无知保持下去。我要让自己没有立场。让这种无知打开我的感官,像这花儿一样开着。”

“我站在那条街上,我记住的就是那个时刻。我一直都慎重地保护我的这种感性,不让理性进来争抢位置。所以我肯定这种无知,愿意保全这种无知。”

我也真就无知的上路,也确实有过几次惊喜,跟着人流在毫无方向感的情况下,一个街角的拐角处,就见到了一座城市的古迹或名不见经传但漂亮异常的风景。可我的无知是真无知,和陈丹青这样有丰厚的文化历史知识做底蕴,而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除了一霎那的惊喜外,回来后对于这段旅游包括文化,历史还是一无所知,正如虹影所说,除了留下的风景照外,(可能过段时间也会忘记或丢掉)其它毫无收获。

或许还是要照相,关于文化历史的文字,速写 这三样功课做足,再带上一颗无知的,好奇的心重新上路试验一下,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重新去体会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推荐看关于陈丹青的一些语录总结,很有趣,转载记录一下:

陈丹青“无知语录”

  ◎我对欧洲很熟悉,去意大利,去巴尔的摩旅行,只是在落实我的书本知识。但去土耳其之前对它是无知的,只知道有一个教堂叫圣索非亚大教堂,有一个帝国叫拜占廷,罗马人曾占领过这个地方。如此而已。

  ◎好几个作家都不喜欢旅游,像鲁迅、李敖都不喜欢,他们读游记就可以了,顶多看场电影。但我是画油画的,必须在现场,眼睛一直要保持饥饿的状态。

  ◎我在国外待了很多年,拼命想了解西方文化,结果变得太有知了——当然在真正有知的人面前还是无知——后果就是,年轻的时候我画画那么大胆,那么相信自己,那么不害怕,可是现在不行了。

  ◎要带着一种全神贯注,一种足够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去往一个你无知的国家。

  ◎我认为要了解一个国家的今天,最好的办法还是要看它的电视,它怎样娱乐,怎样处理各种关系。但我在土耳其的旅馆里没有打开电视,这一块我很陌生,我也愿意对它保持无知,我愿意在街头随便看他们的生活。

  陈丹青“思辨语录”

  ◎要说那种不安分,那种整体性的躁动,我没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看到过,只在中国看到过。一到一个城市,从人群中望过去,就给你一种躁动感。我并不完全对浮躁反感,浮躁的另一面是有活力。这些年来,中国拼了命地想好起来。但对比之下,土耳其那边太安静了,我看不出有一种什么力量会让他们改变现在的生活。他们没有一点儿这种愿望。

  ◎君士坦丁堡的罗马城墙都还在,车沿着城墙开了十几里还没走完。北京城墙才800年历史,罗马城墙将近2000年,比北京城墙古老多了。北京城墙,包括从南池子到长安街的骑楼,全部拆掉了。这一点往贬义里说,就是浮躁,没情没义,往好里说就是有活力——这个国家去他妈的景观,去他妈的历史,我们活好了才最要紧,有吃有喝。

  ◎我经常在想,我到底是理性的呢,还是感性的呢?我两者都有,但我的感性一直在那里,我会深深记住我看见的,虽然我可能说不出它怎么回事。

  陈丹青“自嘲语录”

  ◎“我是贱骨头了,纸越好我越紧张,越画不好。这张是我在土耳其皇宫里画的,画得也不好。年轻时我会把它撕掉,但现在我可以安静地沮丧了。”

  ◎(有听众问及土耳其在中西方之间的纽带作用)对!我来之前就想谈谈这个问题,可是我在讲时,经常会忘记我要讲什么,我提前得了老年痴呆症。

  ◎我第一次写游记,写得很累,还没学会写食物。只在下篇提到一个番茄汤。那番茄汤让我很伤感,完全就是我10岁前吃的那种番茄汤。已经40年没吃过了,味觉的记忆原来那么顽强。

  ◎我去过欧洲很多地方,意大利、法国……我在美国待了18年,可是我从来不敢说我非常了解欧洲和美国。我甚至说,我也不了解中国。
发表于 2012-4-5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丹青,一个喜欢思考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丹青,一个喜欢思考的人。
老前 发表于 2012-4-5 08:14


嗯,这句 “君士坦丁堡的罗马城墙都还在,车沿着城墙开了十几里还没走完。北京城墙才800年历史,罗马城墙将近2000年,比北京城墙古老多了。北京城墙,包括从南池子到长安街的骑楼,全部拆掉了。这一点往贬义里说,就是浮躁,没情没义,往好里说就是有活力——这个国家去他妈的景观,去他妈的历史,我们活好了才最要紧,有吃有喝。”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趁着阴天下雨,把落下的功课一块补齐,自我表扬一下{:soso_e192:}


3/22  3/29 大家访谈  止庵

第一次听说止庵,是在大匠和山人讨论周作人的帖子里,单看名字凭感觉,以为是古时候的人写的什么古书的,后来脑子过滤了一下,想想编辑周作人文章的人,能古到哪里去呢

自己孤陋寡闻,不过也实在是对这类研究派提不起太高的兴趣。

钱钟书说,吃着鸡蛋好吃,何必要再看看母鸡呢。如果真有必要知道相关知识,我也最多关心一下这只鸡蛋是产自哪里,是吃了什么谷物,才生出如此与众不同美味的鸡蛋而已。相对于一篇文章的作者也无非关注一下写作背景以及简单的经历概括。

读书重视的不是理解力,而是感受力。对一些把文章尸解开,咬文嚼字的分析,甚至只对作者感兴趣的研究派包括红学家们,实在想不通,他们研究和这只母鸡相关的公鸡,母鸡和其他鸡的关系,甚至研究鸡窝,以及还要把母鸡爸爸,爷爷,祖宗们都拿来YY一通的,这和街头小报记者有何区别,难道取决于YY八卦的对象不同,自己的身份也就抬高成作专家,学者

其实母鸡下这个蛋时,恐怕啥也没想,纯粹的生理反应,水到渠成,感性成分偏多。后人没事,琢磨来琢磨去的,非要用理性去分析,罔替古人费心。

对鲁迅的文章一直敬而远之,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上学时,被老师的段落分析,语义猜测等等伤透了。自己喜欢看小说,上学时就已经表现的无可救药,课外读物都被以耽误学习的名义没收了,就把语文课本的文章当小说似翻来覆去的看。但这些文章所带给我津津乐道的感觉都只停留在老师讲解以前,如果老师真讲到了,先划段落,再总结段落大意,一些句子所代表的引申意义…….一通分析下来,我是再也不愿意看到这篇文章了。鲁迅老人家如果还活着,我一定想问问他,写的时候是分了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想好概括意义才下笔的,还是一气呵成,不吐不快的成分更多些。而至于引申意义,谁也不是作家肚子里的蛔虫,怎么就敢说自己猜到的意思,自己品尝鸡蛋滋味的感受,就是权威呢,太可笑了。

是你有心在读书,要比你有脑子读书可能更重要。所以,看研究派消化过的东西,就像面对老师给的标准答案--权威唯一正确,丝毫不留有想象的余地,自以为是的乏味无聊至极。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鲁鲁 于 2012-4-5 17:38 编辑

张爱玲的作品好在没有选进语文课本,所以她的一整部集子后来都看过,但是和访谈开始讲的没有看书反而很迷的情况恰恰相反,我是看过后,反而不喜欢了。

她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她非常自私,临时心狠手辣….她的自私是一个人在佳节良辰上了大场面,自己的存在分外分明…. 这是胡兰成对张爱玲的一段评价。文如其人,访谈中也不止一次提到她的狠,尤其是晚年写的小团圆,把这份狠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上学时,曾听老师讲评过莎士比亚作品,以及根据作品的三个时期划分来表现的人性分析,印象很深刻。

早期作品 仲夏夜之梦,罗密欧和朱丽叶 ,威尼斯商人等等,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基调乐观明朗,但从威尼斯商人开始除了上述部分,开始涉足阶级压迫,种族歧视的内容。就像一个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这一切所代来的矛盾,挣扎与反抗。

第二时期的作品 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 奥赛罗 四大悲剧,通过对人物的塑造,直指人性的本质,揭露黑暗的事实,也就是止庵所讲的鲁迅与张爱玲的写作格局。通过上帝的视角来观察,这些悲情人物的塑造,也可以用止庵所说的狠而深来概括。这完全像一位已经步入中年,洞察世事的智者,揭开事物的表现,狠而准的将其本质呈现出来,毫不留情。感觉止庵嘴里的张爱玲是停留在这里,并且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

第三时期的作品 辛白林 冬天的故事 暴风雨 虽然和第二时期有所相似,也涵盖了部分揭露伪善,阴暗面,但是最后总以宽恕、容忍、妥协、和解而告终。恰似一位尊者,慈悲,宽容,怜悯的看待天下万物苍生。

而这第三时期,不仅仅是文人该有的悲悯情怀,更是作为一个人所该追求的内在修为。如果读书就像和一位长者的沟通,我是绝对想要躲开这样“从来不悲天悯人,自私,临时心狠手辣的人”,并且为之宣传的作品的。
发表于 2012-4-8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很多文艺小青年很喜欢张爱玲的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19 10:05 , Processed in 0.05307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