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读书笔记] 读书札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5-6-1 15:16 编辑

    总体讲,此书不算深刻巨著,但也不算浪得虚名。感觉张嘉佳讲的故事本身并不新鲜,还是挺老套的。但无比简练明快、跳荡的叙事风格、独特的以强烈的叙事手段表达心理的方法、每一篇中间或最后相当漂亮、无比煽情的议论或总结,目前还都无人能出其右。
     挺抓人的。如果我手边有两本书,一本是琼瑶的,一本是张嘉佳的,我选张嘉佳的。没别的,读起来特爽。
  

点评

床前枕边一模一样的一本,没错,读起来很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18 14:15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一句。生而经历过琼瑶时代,我却从没读过琼瑶的书。真有些不可信。
  
  真的,我没读过琼瑶。不是开始就抗抵。好像没收过学生一本《心有千千结》,看了几页,看不下去了。这也太浮浅了吧?
    琼瑶的电视剧看过,不是著名的《在水一方》,而是另外一部,大陆拍的。名字我都忘了,女主也忘了。男主是王诗槐。有一天我的同事们纷纷到办公室告诉我,说中央台演得那什么什么的男主角,长得特像我老公。我晚上赶紧也看,哇,真得很像呵。于是抱着看老公演戏的心态,把一个挺悲的正剧嘻嘻哈哈看完了。现在名字和内容全忘,只记得男主是王诗槐演的。哈哈哈

发表于 2015-6-1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开花落两由之 发表于 2015-5-14 16:31
记得“兴也勃焉亡也怱焉“ 被史记中的哪位人物引用过吗?哪里?给谁的上书?原话?
哈哈哈,老师考试 ...

不好意思,没注意到花老师的回复,喵的不是。本来想称楼主为花姐的,可感觉这称呼让人联系到怡红院,为了避嫌,还是称花老师吧。
“兴也勃焉亡也怱焉“ ,《史记》里没有吧?也可能是喵没记住。但喵记得很清楚的是《三国志》里,高堂隆曾用此言劝谏曹睿。原话据说是出自《左传》,去年看了点儿,但终归因为《资治通鉴》的压力太大,《左传》暂停了。这阵子正在翻《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已经到了正文的最后一章,分析毛思想的发展,等几天就能结束,到时候,《左传》就要复工了。有了《资治通鉴》的四年经历,喵再也不敢说几个月内粗读哪套古书了,所以,原话不知要等多久才能碰上了。当然了,也可以搜一下,只是,喵始终认为,饭是要自己吃的,书是要自己读的。虽然已经网络时代了,但埋头读书还没有消失,而且越是先进的国家,读书风气越盛;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贬低读书的价值,这说明读书必有其存在的道理。

点评

兴也勃焉一语,产生于战国时代,周以前的历史记载可以怱略。苏秦张仪之流都是搞权诈的,多从所谓策略着眼,引证不了这样的道理,果断搞掉。汉初一干相国,都是杰出的思想家兼实干家,忙得很,没功夫就这种问题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3 09:12
首先要向良喵朋友道歉。我的题目有误。不应该用“引用”,引用是原话录用,这个不对。应该用引证或者解注、旁证比较好吧。老师出题题目有误,找不到答案也是应该的。首先我要道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3 09:08
放心吧,有的。 网上搜是搜不到的。网上真没有。老师出题能让上网搜到?水平也太凹了吧。 叫我花姐没事儿。别联想太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3 07:12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5-6-3 07:22 编辑
良喵 发表于 2015-6-1 16:01
不好意思,没注意到花老师的回复,喵的不是。本来想称楼主为花姐的,可感觉这称呼让人联系到怡红院,为了 ...

放心吧,有的。现在让我找,我也费点儿劲,但肯定有,而且凭常识能判断大体在哪部分。

网上搜是搜不到的。网上真没有。老师出题能让上网搜到?水平也太凹了吧。

叫我花姐没事儿。别联想太多。{:soso_e100:}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良喵 发表于 2015-6-1 16:01
不好意思,没注意到花老师的回复,喵的不是。本来想称楼主为花姐的,可感觉这称呼让人联系到怡红院,为了 ...

    首先要向良喵朋友道歉。我的题目有误。不应该用“引用”,引用是原话录用,这个不对。应该用引证或者解注、旁证比较好吧。老师出题题目有误,找不到答案也是应该的。首先我要道歉。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5-6-3 16:06 编辑
良喵 发表于 2015-6-1 16:01
不好意思,没注意到花老师的回复,喵的不是。本来想称楼主为花姐的,可感觉这称呼让人联系到怡红院,为了 ...

    兴也勃焉一语,产生于战国时代,周以前的历史记载可以怱略。苏秦张仪之流都是搞权诈的,多从所谓策略着眼,引证不了这样的道理,果断搞掉。汉初一干相国,都是杰出的国务家、大战略家兼实干家,而且与皇帝的私交很好,那时的官僚行政体制也并未建立,或至少未完全建立。他们想做什么事,跟皇上一汇报一指示就做了,大多不需上书。这么说吧,到景帝中前期,确切说七国之乱之前,西汉朝堂之上动辄就来个长篇上书教训皇上一顿治国道理的,比较少见,大多是奇葩。景帝时晁错属于善上书的宠臣,文笔相当厉害,篇篇上书都可做古代议论文范本。但他谈的大多是国策、加强国力类、尤其是削藩类,似乎也未发过这种议论。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花落两由之 于 2015-6-3 16:08 编辑

     《史记》所记载有限的汉史中,上书最旺盛的当属汉武一朝。大家都知道公车上书发生在光绪年间,其实广征人才,让他们暂居公车府准备上书,送皇上一一阅看,然后根据各方推荐及上书表现的才智德行授予官职,是汉武帝搞的,名曰举贤良。汉武帝才是公车上书的始倡导者。     
                      那就从汉武一朝的记述找啦。
发表于 2015-6-3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原话没有意思,找思想轨迹才有意思。
         第一百一十二卷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第十二段,有徐乐上书言世务一事。徐乐说:“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这仅是大论点,后面洋洋洒洒跟上大篇论据与分论点。只看了开头,就会让人想起这句话:“兴也勃焉,亡也怱焉”。
发表于 2015-6-4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是件很享受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10-16 20:45 , Processed in 0.0676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