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胖子

《巨流河》读后随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3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拜读。这本书也应该看看了,今天当当订购。
发表于 2012-1-3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仔细地读了胖子的读后感,觉得胖子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史书读得多的人眼界自然开阔得很.
这本书早就买了,却一直没看,看了之后再读这些感悟,是不是会更好?
发表于 2012-1-3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一代名流,最后因为做郭松龄的幕僚而送了性命。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胖子 于 2012-1-4 16:34 编辑

《巨流河》读后随感之家国天下


如果说西方“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是一种对事物终结的认同,那如今国内很多文化界的学者们发出的“政治的归政治,文化的归文化”的呐喊,看似要对政治和文化进行一个切割,实则并没有改变读书人“士人入世”的家国天下情怀,而是在目前国内阶层固化,入世通道梗阻的情况下,为自身计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策略,甚至一些人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不免有“贩卖道德,贩卖文化”的嫌疑,加之国际间的交流隔阂,媒体的放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全社会对文化的焦虑心态。

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先生,在乱世中出生,成长、求学,1947年到台后,应该说60年来过着相对稳定富足的生活。同时由于她身为女性的原因,终身无意投身政治,只不过由于其父家国情结的原因,加上长期以外语教学、文化交流为职业,因此自然的拥有了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这一点对她在《巨流河》中的自始自终的笔调非常关键。齐先生所认同的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士人风气,还是西南联大的教育氛围,都是在特殊的历史其实,特殊的历史因缘而形成的,在中国的历史上,乃至世界各国的历史上都不是常态,而且基本不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复性。

因为,中国的士人的终极幻想还是入世,“扫却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后名”。无论他们是投身教育,还是投身实业,出发点都是“强国强兵,改造人民,为家国天下计。”然而历史是由士人写下的,却不是由士人创造的。所谓的文化,也仅仅是历史的副产品。我们广为称道的文化以及创造他们的人,有多少都是求仕而不得,无奈只能移情于文化,或者以文化作为敲门砖,以期“待晓堂前拜舅姑”。因此,我们谈论文化,研究文化,或者有志于文化,首先要搞清楚文化是干什么的。“国民之魂,文已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毫无疑问,文化的服务对象,一个是民,一个是国。离开了国家,离开了人民,而去谈论文化,不管是历史传统,还是普世价值,都可能变成无皮可依附的毛,最终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沼。

《巨流河》是一本记录两代人80年跌宕起伏的家族史,也是一本记录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西方民主政治历程的文化史,相比于最近流行的口述历史,齐先生的文字饱含了属于个人的浓浓的感情;相比于虚构的文学作品,她的字里行间又渗透着亲历家国变迁的切肤之痛。从黄仁宇开辟“大历史”的研究格局,我们认识和解构历史的方式终于渐渐脱离了历史留下的历史,转而通过一人,一家,一地之命运,映射出一朝,一国之命运。整个书中涉及到了很多政治人物,文化名流,以及家人、同学,师长,挚友,甚至包括很多陌生的身边人,在笔者笔下,他们都有愚贤得失,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国的命运都一直在努力,但他们的愚贤得失和毕生努力,却并不足以更改百年来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相比于齐先生在本书前半部分讲述的战乱时期个人生活求学经历以及点到为止的政治评论,我其实更感兴趣的是蒋介石退守台湾以后,在一党专政的政治格局下,在完整的继承了儒家传统文化和五四精神遗产的氛围下,在西方民主政治和平等自由精神强烈的冲击下,如何实现古今中外的文化整合,用以指导和建设“国家”。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台湾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试验田。也可以这么说,当初毛泽东决定留下香港和台湾,乃是“非不能也,而不为也”,颇有高瞻远瞩的意识。因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学东渐以来,一百多年的中国屈辱的历史,一再给最高统治者提出这个问题,当今世界的中国该走怎样的路子,才能收复往日的荣光。

对比西方,甚至台湾、香港,我们会发现一个用我们传统的思维不太理解的现象,在标榜科学理性的西方文化氛围中,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信仰的行列,一方面操作者电脑等现在科技,一方面到教堂做礼拜,期待主的恩赐。我们的台湾,香港也不例外,各种由大陆士人传过去,如今仍流传于台湾民间的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妈祖文化,关公崇拜,鬼神信仰,在现代这社会中仍然能够大行其道,广有善缘。看似矛盾的东西,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很好的融为一体,颇有点儿“政治的归政治、文化的归文化”的意味。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与他们的政治构成,制度构成以及国民素养是分不开的。西方经过了宗教改革,成功的把政治和宗教进行了分开,政治管国民的物质生活,宗教管国民的精神生活,两者有联系,但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经过了几百年的传承,西方社会的国民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两面性,因此尽管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统一。但是我们没有宗教改革,也没有政治改革。我们的政治,包括过去的皇帝,士人,如今的各级官员,他们都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性,国民要求他们既是政治家,同时也要是道德家,他们的一切都围绕着“仕”展开,因此精神生活的副产品----文化,要么随着得意的主人,入仕致政,为政治服务,“春风得意马蹄急”,要么随着失意的主人,流连山水之间,娱情娱心,只能“悠然见南山”了。

因此,我们谈文化自由,首先要破除“士人政治”的怪圈,只要士人们仍朝思暮想着入仕做官儿,就等于将文化绑架到政治上面,就不可能获得独立和自由。所以,期望通过文化改革自下而上推动政治改革的美好愿望可以说都是幻想。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反复证明了一个事实,凡是兴盛的王朝,采取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凡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就叫造反,最终换来的只有王朝更迭,百姓苦难。

读书人,什么时候放弃了家国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国天下。
发表于 2012-1-4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终于等来了嫩下午交的作业的,码得好,政治的归政治,文化的归文化,文人不要光想的如何做官,教书育人,才是国家振兴的根本~
发表于 2012-2-9 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没仔细看,因为感觉胖子写得像论文,并且自己当时没有想读此书的欲望~~这次粗略看了(还不是一字一句的{:soso_e112:}),胖子很用心写的论文,偶的见识达不到,学习了~
发表于 2012-2-16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7-5 16:38 , Processed in 0.0489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