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如石

如石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情明亮的时刻,虽阴风习习雾霭充斥,依然可见湛蓝的天绵白的云。客观的事物不会改变,主观却能有物象的转换。啥为真,啥为幻,有多少真实存在的东西又与你有关联?自诩聪明的人总是把握着准确的世界观,总是在辨证中去伪求真。与己不相关的事物,也要一探究竟。真是真了,无了幻想。而真实的东西不总是美丽的,污染浑浊了视听,让心境在青天白日黯淡下来。生活应留有恣意想象的空间,虚是虚幻了,但人人充实也是一种丰满。

昨日中午偶翻放在女儿书桌架上的一本书,汪曾祺的《随遇而安》,一段文字跃入眼间。即使如今日灰蒙蒙不太见阳光的天,心中依然明亮无比。现实的雾霭施虐,却污染不了清净的心。对不起,是一句掏心的话,有疼爱有知遇;感谢,是一句掏心的话,有感恩有信任。给予之间,有共拥天空的湛蓝。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纷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的孤寂,不闻世事。。。。惟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光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9224174-1_w[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石 于 2013-10-10 11:33 编辑

心静则无妄相,得以有事无事乱翻书,不图不求。惊鸿一瞥,却犹如明镜。“小伙子,别用脑。用脑就彪了”“彪吃彪哈”,一个89岁的老妪身板硬朗不聋不瞎声音洪亮的如是也这样说。

《心随经喜》里面有两段,与这目不识丁的老妪所言异曲同工之妙。巧也!

”人的心在腹中,不在心脏里。那是生命之芯,恰似草芯,是解剖无法找到的。现在虽按生理学所言,脑替代了心云云,但脑是后起之秀,在以前生命自身即智慧,而不是凭借任何思想-----亦即由腹决定,而非头脑决定。是整个生命去体验,而非所谓的大脑这种局部之物去体验。大人物的智慧与魄力即在此。“

”不拘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用腹去看,用腹去听,这才会变得耳聪目明。聪明不仅是感觉,也是智慧。以宾主礼仪的美好心意去品味盛馔,以对神虔诚的欢喜心去闻飘漾的香气,再以洁净的身体去触及天地灵气,则香味触亦皆成为空“。

如果没有老妪早一个小时说的几句话,再翻看《心随经喜》这几段也不会有太多关注。胡兰成吗,总有经世的妙想,愚钝如我则只能恭而习之。从没上过学的大字不识一个的89岁老妪,在这里与胡兰成相知,能以同样对人生简洁升华,喟叹知识和文化的非等比。

书不可谓不读,亦可不必拘泥。
23268240-1_w.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石 于 2013-10-10 17:26 编辑

前些日谈到“自取其辱”。其实也还是个体耐不得忍受。 折腾几番,倒也受了。被指责,也省思。说穿还是境界不够,做人太过自以为是。

今日继续读《心随经喜》,看到:

“受不光是受恩,亦指承受侮辱。与现在的年轻人受委屈后立刻本能的反弹不同,古代武士面子受损时,有时亦不能当下拔刀斩杀对方。不得已而受辱,这种受侮辱是比受恩更难。”

“孔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那是事后的态度,问题在于平白受辱当时的心情,能无怨无悔吗?佛经里有个忍辱仙人,可这又是什么呢?”

“承受侮辱之身谦虚而不卑屈,这即”受“亦是”空“”。

说白了,不拿它当回事,亦不因它影响做人的节操和生活情趣。其实就是什么也没有。何来“辱”?如果一定要有,就是“自取其辱”。纯属咎由自取。

胡兰成如此解读心经。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石 于 2013-10-15 17:20 编辑

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上午重温,最喜欢的的桥段:杨峥面向大海,高举右手:听!大海的声音!

多么真实,海浪滔滔。真实里寻找感情,因此获得真情。像大海般潮起潮落几千万年如此般真实。

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尚在纠缠于爱情的真实,我不是另类,是落伍了。

果真要是个“人吃人”的社会,我会如何应对呢?

一直在怀疑《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有讽刺意义。一方面我相信里面有真实的情感;另一面,总是怀着批判去审视这整个故事,疑是透着虚幻。

这期读书会看来是一定要开了。
22846782-1_w[1].jpg

点评

好啊,这期就整这个。和山妮前期也有过沟通。饭儿,兰儿几个也经常在谈论。  发表于 2013-10-19 09:12
如石早早定了读书会开了吧,如果需要前期弄个这期主题的人气,是否需要我把老早弄的《十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整上来?嘿嘿~  发表于 2013-10-18 08:2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石 于 2013-10-19 09:08 编辑

真实总是这么可怕吗?只是看到了丑恶而已。

《墓碑》拿到手里,上下两册,果果如砖头般沉重。读上几十页,不忍再读。过于悲惨灭绝人性的死亡事例记账式罗列,真真是罄竹难书。写了河南写山东,写了安徽写四川。怎样一个人间地狱!

浮夸,欺瞒,都因缺少真实,导致这一切。

如今,近乎在轮回。丢失了信仰,价值观腐蚀,追逐金钱享乐生活,浮华之下何需真实。纸醉金迷荒淫奢侈的背后是空虚,是不堪。带着虚伪的面具依然卖弄着。一面侍奉上头;转身奴役下头。一环扣一环,环环相生。

故借着四处旅游,到陌生地方找陌生人,籍异地风土人情来疗治,以寻找掌控内心底处向往的真实。因为自己生活的周围,俨然已无真实存在的可能。因为自己就是不真实的与周围人为了存在而活着。这种活着,与余华笔下的《活着》又何啻天壤之差。那是一种真正为“生”而“活”,活着只为生命个体。不仰人鼻息,不四处寻欢,尽管如蝼蚁但真实自我的存在着。顺乎自然,生生不息。这是值得尊重的生命。
22864990-1_w[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急事缓着办,缓事急着办。”《嘉庆皇帝》里某大臣对皇帝嘉庆进言。

急事缓办,这懂,凡事不是火烧屁股的急,悠着点缓两步,思考全面再执行,不易出错更加完善。

缓事急办,这不太懂,但颇觉有哲思。缓事缓办,不重要的事也会因为临来急迫而不易完成,贻误时机一环扣一环成为大事件。正所谓,小事亦坏大事,自古就有很多例子。譬如历史上很多著名战役,导致最后成败的就是由于发生的某件小事。

这话解来容易做来难。先写这点,记在脑里,长思量着。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石 于 2013-10-23 09:53 编辑

人的快乐不是与你得到多少成正比的。有时,做点减法,幸福陡然而生。在这本书里,叫"安宁“。如今繁杂纷扰,能获得一份内心真正的安宁,这是多大的福份。

尽管类似于心灵鸡汤,我也会细细去读。在每个章页寻找带有传递心语的文字,有找到了,像是某个私密疼爱你的人对你喁喁细语。体察到这份关爱和用心,是否就是与上帝在共鸣?承认上帝和各种神灵的存在,因为他们深植入很多人心中。我信自己,信自己的真诚真心,应该也去信任他人。

尚在读,寻找安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近乎于”消极“。不是厌世,是在寻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满足。知足而常乐,又想到中国的古代哲学何其源远流长。“知足之足,常足亦。”

苏格拉底等人的先哲,斯多葛哲学。一个讲理论;一个讲实践。更喜苏格拉底派,任何问题从没有真正答案,辩证中求智。而每个参与辩论中的人都会从中获得阶段性的答案。

拥有”智“的人做事也不一定相对都是对的。任何一个流派固有其存在的价值。人要丰富知识,建立更强大广泛的价值观。人人相处才能相融相让。如此,安宁相伴。

与我,看的不是这本书,是想让我从中找到安宁并获得幸福的人。”过去不可改变“,面对”侮辱“也可从容。



23260459-1_w.jpg
发表于 2013-10-2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石真勤奋呀~~一直保持较高的阅读量,写作、驴行、吃喝都不少,呵呵~~~听说上广播了,不能分享一下采访的文字稿吗?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6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云 发表于 2013-10-25 20:12
如石真勤奋呀~~一直保持较高的阅读量,写作、驴行、吃喝都不少,呵呵~~~听说上广播了,不能分享一下采访的 ...

那里有文字稿,现场即兴问答。有不妥不尽之处呀。
发表于 2013-10-26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理解的缓事急办是否是缓事虽然不急,但是一定要明了缓事其实并不是拖沓之事,而只是节奏缓慢。
因此,所谓的急,就是要超前考虑每一步的详尽的应对方案,事事处处瞅准火候,占据主动呢?{:soso_e1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6-15 21:59 , Processed in 0.0524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