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04|回复: 2

[史海钩沉] 新型城镇化 让历史文脉绵绵延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3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精神力量 于 2015-12-5 08:20 编辑

时间:2014年04月02日   作者:联合日报记者 许玲然 吴钦景 乔文 康涛

       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宁常村村民常英林家有棵100年树龄的古槐树,经常有人来参观,在当地小有名气。最近面临拆迁,常英林最牵挂的就是这棵日夜相守的大树。当被告知镇里首先保护古树古建筑的消息后,常英林第一个报名参加新农村拆迁。
  “新型城镇化不能盲目大拆大建,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好古城、古镇、古建筑、古村落,留存历史记忆。”这是今年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之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要求,要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


乡愁总有载体,可能就是一棵树,一条胡同。乡愁的记忆,就是对生长历史和乡村文化的记忆。图为济南市朱家峪村一角。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待到万村一面  何处安放乡愁

  乡愁是什么?乡愁不是抽象的怀旧情结,而是应该体现在乡村经济发展、民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具体的行动中。全国人大代表、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认为,“乡愁总有载体,可能就是一棵树,一条胡同。乡愁的记忆,就是对生长历史和乡村文化的记忆。”“记得住乡愁”就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诠释“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内涵,充满了人文情怀。

  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在城镇化进程中,有的地方忽略了对历史文脉的延续,注重物质条件而忽视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致使农村的物质载体、文化制度逐渐涣散、消失,农村存在和发展的“同质化”倾向严重。

  作为建筑大学的教授,省政协委员、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陈华新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她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祖先留下的古村落已经到了消亡的关头,“千城一面”正向农村蔓延,甚至可能变成“万村一面”。到那时,谁还能记得住乡愁?

留住古村落  才能留住乡愁

  据调查,2000年我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个,10年间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传统村落。陈华新对记者说,这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齐鲁大地的传统村落也濒临危机,许多村落伴随着发展正在失去它们原有的形式与内涵,村落文化和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2012年12月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我省有10个村落入选。2013年7月,我省只有6个村落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陈华新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更是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文化传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然而,一些具有丰富文化传统和历史价值的古村落正在与推土机“赛跑”。如何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建设新型城镇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

  关于农村古村落保护的话题引起了很多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二者并不矛盾,是可以统一的,应把传统村落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尽量简单地防止“以城并乡”、“拆村并居”,要做到生态和生活兼顾、自然和人文并存。

  传承与建设应作为传统村落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仅是保护和修缮物质载体,而是要确立村落物质遗产与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思路,把村落所依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村落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陈华新建议,首先要开展专项调查,组织力量对全省范围内的传统村落建立山东传统村落谱系,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现状。其次,要形成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在传统村落调研的基础上,对根植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切实可行的“活态”保护,创造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的生活环境,形成对村落文化主体的保护与传承。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承历史文脉  让乡愁找到归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在农村人口转移中,我们不能让城镇新居民失去心灵居所,要把‘根’留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华认为,这个过程,我们要更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不应仅着眼于古建筑的保护,还应保护好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应该让老百姓热爱自己的家园,认识其中的价值。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形成了‘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特有文化现象。”陈华新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尤其是建筑,都打上了文化的深深烙印,文化是有差异、有特色的。民革中央在今年两会上也提出,要因地制宜制定出台具有文化魅力的个性化城镇发展规划。要挖掘地方文化基因,建设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一镇一业”、“一镇一品”地方特色产业体系。

  “一个城市的风貌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水泥丛林的外部形态上,更应体现在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上。”省住房建设厅城镇化办公室副主任陈岩松说,只有涵养城市文化,才能让城市各具特色,形成不同的风格,这需要高水平的更富前瞻性的规划去实现。

  “民间文化里有我们的记忆,这些记忆和认同恰恰就蕴含在村落乡土中。”曾经在山东各地考察过的潘鲁生注意到,如今很多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人们,对于幸福有着自己的理解,“比如在临沂的红花乡,老人织布剪窗花,就是一种幸福。这种能生长出幸福感的空间,就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

  省政协文史委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刘德龙,一直非常关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他认为,在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有效保护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充分发挥其传承文化、化蕴良俗、育人兴业的作用,是当前一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他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人员与历史、考古、文化等方面权威专家学者,对城镇化进程中应予保护的有形和无形文化事象逐项提出鉴定评价标准和保护措施。

  “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山东省政协今年4次重要的专题协商活动之一。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高峰岗介绍,两会之后,文史委就到省住建厅、省旅游局、省文物局等相关单位就该课题开展了调研,下一步将组织专家座谈,到各地深入调研,争取写出切合山东省情的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6-10 11:54 , Processed in 0.05432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