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蛣蟟”是蝉的别名。
清·郝懿行在《尔雅·释虫》中提到“今黄县人谓之蛣蟟,栖霞谓之蠽蟟,顺天谓之蝍蟟,皆语音之转也”。
烟台的蛣蟟,成虫种类有:大马蛣蟟、小蚍蚍、伏到了、呜悠哇等;对于蛣蟟若虫,叫蛣蟟猴,其读音与汉典上蠽蟟的读音完全相同。
儿时听蛣蟟声响起来的时候,四面都是沸腾的,自弹自唱,拼命呐喊、不厌其烦,它们高昂的歌声在夏日里扰人心绪,却也在闷热的傍晚与蛙声和鸣。2018年游柬埔寨塔布笼寺,给了我全新的改观。寺庙环周参天古树上,千万蛣蟟共鸣,其状如侗族大歌“嘎套唆”,蔚为壮观。
小的时候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在夏日午休,趁着大人不注意,抓把白面洗成面筋,拿上面袋操起竹竿捉蛣蟟去。烟台的北沙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苹果树多,每棵树上密匝匝也有几十上百个蛣蟟,赶上好机会,一个中午头能沾二百多个。晚上,妈妈会把蛣蟟翅膀剪掉,切点韭菜,把蛣蟟炒炒给我们打牙祭,以解缺肉嘴馋之憾。贫穷的年代里,作为果腹之物,都是让人心生愉快并且心存感激的。
有时候为了换换实在不能用的铅笔头,也会把蝉蜕收集一些到门市部或合作社里卖钱,琐碎小事,都是童年里美好的记忆。
蝉的一生,就是人的一生。蝉蜕之时,不知经受了多少炼狱般的煎熬,才能得到重生。它们卖力地嘶喊,生怕辜负了这如火的盛夏,宁鸣而生,不默而死,那一刻的重生,即为长久的永生。小小的蝉,也不愿忍受平凡,在他们的信念里,生命很短,要活就活得热烈。有时候连人的高度都尚且不能达到,在我们几十年的光阴里,不正是应该如蝉这般轰轰烈烈么?
短暂的生命中,它们两耳不闻身后事,一心只唱“一鸣惊人”歌,歌颂着繁华世间的美好热烈。“一鸣惊人”这一成语源于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韩非子·喻老》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也记载了相关故事,战国时代,齐国的淳于髡用“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的隐语来劝谏齐威王,齐威王回答“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用来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在后世,该成语一直被沿用,其含义基本保持不变。旧时,烟台地区有读书、应试的人家,过年、读书考试或赶考,家家户户都会贴点“一鸣惊人”寓意的蛣蟟剪纸,让学子们表现出突然惊人的成绩。
转自烟台剪纸博物馆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