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46|回复: 8

[史海钩沉] 当年我住建昌南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7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1987年至1996年,我在建昌南街付91----12号住了10年。在我50年的生活阅历中,我感觉这10年日子是我人生中最方便最实惠的烟台街生活。下面,记录几个片段,佐证我没打诳语。
     本文所牵扯到的人物,没有实名实姓。若你碰巧看到此文,感觉得说的就是你,那就会心一笑,说明我们有缘。
     如今胜利路片区已经开始拆迁,建昌南街也在其中。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不但是拆毁了旧的建筑,也将百姓的故事带进了尘土中。
我试图用文字记叙那段点滴生活经历,留做我以后的回忆。当新的建筑矗立在我们眼前的时候,你是否还能想起烟台老街的故事?
               猪肉香   女工美
     刚搬来建昌街的时候,就发现离家几十米远的地方,街的南边,有一家“烟台市肉食制品厂”。那家的工人,都身着白色工作服,戴白帽子。一个个女工,白白胖胖,油红丝白,瓜肉瓜肉的,皮肤真好。
     每天站在五楼的南阳台上,闻到的就是缕缕肉香。深深地吸一口香气,心旷神怡,宠辱皆放两边。像我等贫民,吃不起猪肉,闻闻味道,流点哈喇子总还是可以的吧。
     厂子大门的对面,有个铁皮的小房,那是肉食厂的销售点。卖肉的大姐大概看俺长的胖,每次都给俺肥的,咬一口吱吱冒油,喷香。现在想来,俺的身体如此走形,那位漂亮的大姐绝对脱不了干系。
印象最深的是有种肉食叫做“沙肝”,比较便宜,味道也不错,偶尔才能买到。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所谓的沙肝,就是猪的脾脏。看来老话没错,猪啊,浑身都是宝啊。
那时候,我们的手冬天还皲裂的,可卖肉食的大姐的手永远是水嫩光滑的。猪油代替了化妆品,多实惠,天然环保。
后来,这个肉市厂搬迁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不知道去了哪里了。再后来,喜旺肉食出现了,老肉市厂就变成了我记忆中的一道美食符号。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当年那些女工们是否还油红丝白的?
             菜农多   买菜易
我住的建昌南街,与西南河菜市连接。随着经济繁荣,菜农进城的越来越多。地摊由北向南,不断延伸,最后延伸到了我的家门口。
那时候,不用赶早市,等下班回家的时候,顺道就把菜提留家里了。老农的菜比菜贩子的味道好,还便宜。有便宜的谁买贵的?货比三家才出手,俺过惯了穷日子,可抠着哩。
赶上周日,天好,中午打几个散啤,买点烤鱼片、花生豆、海带丝、辣酱,和菜农坐一起,喝小酒,侃大山。菜农喝我的酒,我吃他的黄瓜,其乐融融。我同情他们生活艰难,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怜悯我住在城里什么都花钱。我嘲讽他一身臭汗两腿泥,他讥笑我四根黄瓜做了五道菜。更多的时候,我们互相感慨生活的不易,理解对方的烦恼。
傍晚了,菜农有时卖不完的菜,一大包送给我了。兄弟,别嫌乎,就是焉焉了,绝对没坏。于是,害愁的人就换成我了,一个周都吃这个菜。
后来,菜农把我的小棚当成仓库了,一开门烂西红柿、烂菜叶子的味道扑鼻而来。老婆直摇头,你啊,就适合找个农村老婆。
          开水炉    也排队
烟台街上,当年还有开水炉,专门供居民热水的,2分钱一壶。建昌街一带,当时用液化气的人家,一般液化气多是做饭用的,烧水不舍得。大夏天的,蜂窝煤炉子又热又熏人。街面上这样的开水炉,自然很受居民欢迎。
就在自来水井的旁边,有一个靠墙盖起来的小房,小房里有个小水炉。烧水是是位一脸和气、低眉顺眼的大娘。大娘黑黑的脸,半白的头发。她坐在小房里烧水,屋里就没人再能落脚了。她接过每个人递来的暖瓶或是水壶,灌满开水,然后递出来,还不忘一句嘱咐:拿好,别烫着。
小房的外面,有只方凳,方凳上面有个小木盒。打水的居民顺手就把钢镚丢进了木盒。大娘从来不看谁丢了多少,她相信老街坊不会骗她这点水钱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娘那弱智的孙子。孙子十岁左右的样子,一年四季穿得干干净净,尽管话都说不清楚,但是,我们还能听清他叫的是奶奶。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温馨的场景,孙子坐在门口,看着路人傻笑,奶奶看着孙子微笑。
                 调侃哥   乐修车
自来水井的对面,有个自行车的修理铺,主人是个调侃哥。我车子坏了的时候,就去找他。
调侃哥当年是个中年人,四十来岁,中等个头,寸头。他说话幽默,经常和街坊邻居打着哈哈。
在我的印象里,有一帮人总是在他的铺子前坐着闲聊。他的铺子前有一小方桌,桌上摆放的茶壶、茶杯。估计他们说了不少烟台街的故事,可惜,那时候工作忙,没融入到那个人群里。
调侃哥把修车生意看得很淡,有一搭无一搭的。一份报纸,一本刊物能看天,仿佛要背下来似的。经常看到他早上摆弄渔网,晚上下班的时候就在那里摘鱼。偶尔,有个街坊问他打鱼的问题,调侃哥认为他太外行了,就说他属于“野鸭子不识潮水”。
有的时候,调侃哥不爱动弹了,街坊邻居就自己动手修车。摆弄了半天,也摸不着门道。调侃哥看了半天,送那人一句歇后语:你是被窝里伸出只脚来-----不是那把手啊。大家笑完之后,调侃哥还要亲自动手。
          小粮店   凭证供
家的北面,路西,有家小粮店。买粮需要粮票,需要粮本,这是那个时代计划经济的特色。
周围居民多,小店三日两头进粮。大货车门口一停,几个装卸工下得车来,一块白布蒙住半个脑袋,半边身子,然后靠在车旁。车上站一装卸工,一袋一袋地把面码在车旁的装卸工的肩膀上,一般是四袋,200斤。个别有扛5袋的,那多是好逞强的小伙子干的。装卸工,一个个干受干瘦的,我都不知道他们哪来那么大的劲头。
家里没面的日子里,提上面袋子去粮。穿白大褂的店员拿起撮子一样的工具来,到面柜里撮起面来,称好,然后我把面袋子伸到面柜边的漏斗下,店员一推撮子,一片烟雾之后,我像雪花膏抹多了似的走出了粮店。
每月只有一点籼米,买来熬大米稀饭喝。每人每月只有半斤油票,买的油要抠腚咂指头般的使用。
直到粮食价格放开了,有了粮油市场,居民用不了的粮票,可以换成鸡蛋,农民大嫂用我的粮本买粮,然后给我鸡蛋的时候,国营粮店才消失了。
           馄饨香   焖子黄
在西南河附近住过的人,恐怕没有没吃过“肥肥”大姐的馄饨的,那也是西南河当年一大品牌啊。
肥肥这样的称呼,丝毫没有恶意,是对主人公和馄饨的双重赞美。肥肥,姓甚名谁,我不知道。当年,三十多岁,老胖老胖的样子,藏在一个小木房子里包馄饨。大概有影星沈殿霞的范儿,当时居民也叫她肥肥。
她包的馄饨,皮薄馅多,猪肉、海米、韭菜,三鲜的。不愿费事的主儿,买来一斤,爆锅,放水,水开,撂下,开锅即熟。烟台模式的快餐食品。
后来,肥肥馄饨名声大了,供不应求。肥肥从小房子里走了出来,闪亮登场于最繁华的路口。我看见她的时候,头不抬、眼不睁的样子。包啊,包啊,都快成机器了。勤劳致富很不容易。再后来,西南河露天市场取消了,也不知道肥肥大姐和她的馄饨去了何方。
建昌街还有一个名吃,焖子。论坛上常见人们提及,几乎把话都说透了,我这里就不唠叨了。单说一点,焖子想要好吃,关键还不止要煎出黄嘎吱来,有一点一般人不知道,料货里的虾油比例很重要。好虾油,贵着呢。所以一旦买卖人为降低成本,不舍得虾油,那焖子的口味就要大打折扣了。(完)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5 收起 理由
景由心生 + 6
小贩 + 5 感谢记录
老前 + 4 原创佳作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5-7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是老皇历了,我05年住到友谊街以后,貌似没有看到这些景象。
发表于 2012-5-7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俺89年就在这一片混着了,肥肥的馄饨可是吃了很多年。

后来肥肥发财了。据说开了几家大饭店。后来又有谣传说肥肥急病去世,不知是真是假。
发表于 2012-5-7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友谊街离这里就远了点儿。肥肥的馄饨铺在物资酒家这趟街上,原来的粮油一条街。
发表于 2012-5-8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昌南街的‘肉食制品厂’,就是老烟台的‘杀猪场’,是烟台较早的生猪屠宰场。后来,才开始加工肉食,又有了‘铁皮’肉食制品门市部。

建昌南街,南头,那一块还算比较宽敞的街面,算作居民区中的一个小广场,以前的街头公共自来水设在那里,稍北路西又有粮店,所以这个小广场就成了人们下班后聚集的地方了。也才有了修车哥的摊子。

豪哥的帖子,写的真好。这会让许多熟悉建厂南街的人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
发表于 2012-5-8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啊,就适合找个农村老婆。
发表于 2012-5-8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从74年到97年一直生活在丹桂剧院北侧。
发表于 2012-5-13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改造后的建昌南街,是否还会继续保留这个地名。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见今日《烟台晚报》》“烟台街”版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5-29 06:44 , Processed in 0.06704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