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18|回复: 35

关于吃的一组短文(下水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3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记忆中的肉火烧
愈是曾经美好而又如今消失了的东西,愈是让人惦念。
    当年,民生小区改造前,四马路的街面上有一家肉火烧店,生意很是红火。门前的那棵大槐树的树荫遮蔽了整个店铺,它的显眼仿佛成了店铺的字号。槐花飘香的日子,花香与肉香搅和在一起,浓郁醉人。就凭这一点,这小店就给了人们些许浪漫的感觉。
    一间二十多平米的平房,一进门还要下几个台阶。几张面板,两个圆柱体大油桶改造的烤炉。五六个穿白大褂的街坊老大娘在忙碌着。
    面是普通的面,馅是猪肉加葱花。火烧的两面在吱吱作响中变得焦黄酥脆,看着就有食欲。交上一两粮票,二三角钱,一只被灰黄色的草纸包了半个边的火烧就到了你的手中。
    只一会儿,那草纸就被火烧渗出的油渍透了。迫不及待地咬一口,口角流油,香气四溢。当肉香顺着门缝窜到街上时,更多的人就被吸引进来了。于是,出门的人个个嘴角都油汪汪的,脸上都笑眯眯的。
    记忆中的几位大娘仿佛总是快乐的,记忆中的顾客仿佛总是带着愉快离去。“大娘,来两个肉火烧,皮要焦点啊。”那边顾客叮嘱着。这边大娘搭腔了:“稍稍一等,马上就好。”吃这样的火烧,趁热最好,所以都是现烤,绝没有吃凉的。哪天人多了,火烧出炉不及时,人们也等候这一口。“好吃啊,像是老妈做的火烧。”一位姑娘向他的男朋友解释。大娘们听见了,嘴角荡漾着满足的笑容。
    记忆中,老人们每天并不多做,用完了面和馅,就是店铺打烊的时间了。没吃上火烧的顾客,只好等明天了。
    我感慨这个我忘记了名字的火烧铺在我的记忆中难以忘却。我常想,普通的食物之所以好吃,就是因为它有家的味道,有妈妈的味道。
    如今,满街都是肉夹馍,可我仍然还是馋当年的肉火烧。

点评

我看得都流口水了!  发表于 2013-8-7 09:35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6 收起 理由
玛兰 + 8 赞一个!
星语 + 8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白菜养人
大白菜养人,这是俺娘说的。
    记事的时候就听过俺娘唠叨过这句话,如今我已人到中年,俺娘还是唠叨这句话。
    像我这个岁数的人,小时候一般都经历了吃一冬白菜的日子吧。六七十年代,白菜是凭票供应的,便宜,一二分钱一斤。那时候,冬贮大白菜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一件大事,家家必须做的,不做,就意味着漫长的冬天没菜吃了。
    初冬时节,一辆辆满载大白菜的卡车,开进了烟台的大街小巷。于是,各个供应点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对着白菜品头论足,祈祷自己能分着一份好菜。有时候,队伍排到了,菜也卖完了,那明天还要来排;有时候,前面一车的好菜卖完了,轮到自己的菜不好,那也要受着,不能挑肥拣瘦。
    白菜终于买回家了,俺娘也终于松了口气,心里可是踏实了。
    菜窖早就挖好了的,这点俺娘早打算好了的。于是我们从容地把白菜搬进去,从容地盖上草帘之类的物品,再从容地扬上土,剩下的就是从容地吃大白菜了,不用抢,有的是,也不用打听,家家都吃它。
    再好的美味天天吃都够人,何况是油水并不多见的白菜呢。每当我们兄妹抱怨白菜不好吃时,俺娘就说,灾害那年,哪有这东西?别嫌乎大白菜,可养人呢。
    炒白菜、熘白菜、熬白菜,白菜包子,无非就这么几样。在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俺娘经常从工厂的食堂里买几块猪肺,把它切成片,然后和白菜一起煮。这样的做法,足以让我们兄妹欢腾不已。如今想起那时候的日子,心头总是热乎乎的。
    过年的时候,三鲜馅的饺子是缺不了大白菜的。平头百姓过日子,全使韭菜的饺子是会被人耻笑的,那叫不会过日子。热腾腾的饺子在鞭炮声中端上饭桌的时候,谁也不再抱怨白菜了。
    现如今,蔬菜种植早已大棚化了,冬季的蔬菜品种也很多,虽说大白菜不是主角了,可仍然受到百姓的喜爱。天冷了,飘雪花了,街头巷尾还能听到这样的对话,买白菜了吗?买点吧,到了风雪冒烟的日子,谁还爱出门啊?
    最近,菜价高,俺娘又唠叨了,这白菜咋也这样高呢?
    在韩国留学的孙女听奶奶抱怨菜价高,告诉奶奶,韩国也是物价飞涨,他们的白菜相当于人民币65元一棵。老人家恍然大悟,原来咱的大白菜也与国际接轨了。

点评

我老公最爱吃大白菜了! 其实大白菜真是好东西,有营养,还耐储存。看李娟《冬牧场》,他们一冬天只有四棵大白菜,每天撕下几片叶子来做到粥里,金贵的呀……  发表于 2013-8-7 09:37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萝卜的俗事儿
胶东地儿老百姓喝酒吃饭,桌面上少不了萝卜条、大葱段、黄瓜条的一个拼盘儿。酒酣,这东西解酒解油腻,爽口,甚是对味。往往这时候,俺不顾斯文, 把萝卜条蘸上面酱,不断地送入口中,咯吱咯吱的,很投入。有美女不堪忍受,白俺一眼,赞俺一句:膈应人!俺很自觉地承认错误,没法子,苦孩子出身,没吃过什么好东西。大家一听嘿嘿地乐了。俺尤其认真地说,真的,小时候吃萝卜长大的。大家更乐了。
    小时候,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冬菜就是大白菜和萝卜。那时候,家住平房,有个大院子。一到冬天,母亲就在院子里挖一个长方型的大坑,窖白菜和萝卜。那萝卜个儿真大,在俺眼里,如同榴弹炮炮弹似的,肚儿滚圆的。

    记得那时候经常吃的面酱炖萝卜叫“萝卜简儿”。切成丁的萝卜,和猪油、面酱、辣椒一起炖,味道还是不错的。吃够了“萝卜简儿”,就吃萝卜丝包子。那个年代,苹果也算奢侈品的,穷人家的孩子,是要把生萝卜当水果来吃的。从窖子里挖出的萝卜,带着冰气,带着水分,清脆冰凉,不是辣,就是臊。大菜萝卜,没什么好吃的。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没得选,不吃也得吃。吃完了就嘣嘎地放屁。


    母亲经常唠叨,什么萝卜是人参啦,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保安康啦,所以对萝卜印象挺深的。

        1987年,俺结婚后,住在市区,冬天没地方储存萝卜。偶尔买来包包子。媳妇说,她小时候在农村,吃的那个“萝卜简儿”没有油,只有面酱,还是蒸出来吃。想想都不好吃。不过,媳妇包的包子好吃,有虾皮、木耳、荠菜,味道好级了,把俺撑的肚儿圆。

        2000年,单位组织去北岛栽树。在大疃的一个苗圃的边上,俺发现了一块萝卜地。那绿油油的缨子,引起了俺的食欲。

    碰巧,种萝卜的大爷来起萝卜了。俺先和大爷搭讪了几句,然后问,大爷,俺吃个萝卜可好?老人笑了,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吃吧吃吧。

    用水洗了洗,咬了一口,脆生生,甜丝丝的。好吃,好吃,咔嚓咔嚓,不一会儿,就吃了一个。

    呵呵,老人笑了,好吃吧?别人的萝卜都是化肥喂的,我这是人粪喂的。

    俺频频点头,扔掉了萝卜腚儿。告诫自己,不要想大粪,不要想。

    临走的时候,大爷硬让我提几个萝卜。盛情难却,多拿了几个,回家分给邻居了,也没忘了告诉他们是大粪喂的。没想到,第二天都问俺还有没有了,天啊,大粪没吓倒他们。

        2005年,俺去潍坊参观学习。中午晚上接连两顿酒,胃有点受不了了。第二天早上,天不亮,俺边走边和晨练的人打听道,左转右拐地摸进了菜市场。冷冷清清的没有人。

    打听一下卖油条的,人家说,天不亮,菜农没来。半小时后,天蒙蒙亮,菜农的车子陆续来了。转了转,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中年妇女的萝卜摊子在挑拣。

    赶忙急上前,询问价格。一块钱三个。哈,有意思,人家卖萝卜论个不论斤。潍坊市民很热情,听我是烟台来的,主动帮我挑拣,还没忘了告诉我,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看人家市民的水平,卖萝卜也没忘记宣传。

    带着一包萝卜返烟。车上,大家开始吃萝卜。这萝卜确实好吃,个不大,脆,甜,水分大。出行的面包车是封闭的,这一路上,男同志的屁就嘣嘎放个不停。女同志怎么放的,咱不知道。反正车子一进服务区休息,女同志一窝蜂往车门奔。受不了,受不了了。呵呵,都是萝卜惹的祸。

点评

哈哈,萝卜是好吃,就是那个屁味儿……  发表于 2013-8-7 09:40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豆腐脑
妻自小爱喝家乡的豆腐脑,嫁到烟台来,吃了几次这里的豆腐脑,甚是失望,再也找不到那种特有的味道了。每次憋不住了,情愿去上当,然后是八字评价:烹饪之乡,徒有虚名。
    老丈人知道女儿的心思,每次我们回家,饭桌上定能看到嫩嫩的豆腐脑。看着女儿满足的吃相,他就站在一旁,歪着头,眯缝着眼微笑着。丈母娘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瞧瞧这父女俩,你见笑了。”我可没笑,心里好一阵感动。
    后来,老丈人出了车祸,大脑受到严重损害,几乎不认人了,一阵清醒,一阵糊涂。可只要听说是女儿要回来,一定要早起,去买那新鲜的豆腐脑。
    还是那个场景,妻子低着头在吃,老丈人在一旁歪着头,满意地笑着,眼神中流露出的慈祥让我心疼。妻子慢慢的抬起头,四十岁的她,泪水已流到了嘴角。。。。。。

点评

感动,有父母真好!  发表于 2013-8-7 09:42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32号嫁给你 + 8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干的故事
现在的中老年人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儿时的美味一辈子也忘不了。
    小时候,我们最盼望冬天下雪。因为那时候,姨妈就从乡下来看我们了。
    嘿嘿,说实话,我们喜欢姨妈,更喜欢姨妈带的地瓜干。姨妈的家在荣成乡村,那里的地瓜特甜,晒出的地瓜干特好吃。冬天没有农活的时候,姨妈就背着满满一面袋子地瓜干,来我们家住上一段日子。
    早也盼,晚也盼,盼来了带地瓜干的好姨妈。她一进门,我们就欢呼雀跃,扑向姨妈带来的东西。小米绿豆放一边,我们迫不及待地解开面口袋 ,露出了浑身结满霜的地瓜干。它胖嘟嘟的煞是喜人,摸在手里软软的,象高粱饴糖一样软,吃在嘴里甜甜的,还粘牙哦!我们兄妹三人幸福地吃着, 咧着大嘴望着姨妈笑。矮矮的,瘦瘦的姨妈就静静地坐在那里,满眼里是慈祥,嘴角溢出满足的微笑。
    为了避免你争我夺,妈妈每次都把地瓜干分成三份。我们就在一旁眼睁睁地望着,生怕自己少分了一点。姨妈这时总是喃喃自语:“老了,背不动了,就这些了。”妈妈就在一旁说:“姐,多少是多,哪能由他们的性儿?可别这么说,我还不知道啊,就这,你费了多少事儿啊!”那时,我们那里知道,就知道地瓜干好吃!
    分到手以后,我和妹妹都各自藏好自己的那份。一顿狂嚼之后,那以后就是细水长流了。我这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它浑身是白霜呢?问姨妈,姨妈也搞不懂。可我明白了它的制作过程:挑红瓤黄瓤的地瓜洗好煮熟,去皮切片,晒成半干,然后装入坛中,封口。过一段时间,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我还是不懂,哈哈,管它呢!好吃就可以了。
    俩妹妹吃完了自己的那份后,就对我那份“居心叵测”起来,总是死皮赖脸地央求:“哥,你还有吗?就给一块,就给一块,行不行啊?”最后的结果是“共产主义”了。姨妈笑着对妈妈说:“这当哥的真好说话。”“他是老大,就该这样!”老大为什么就该这样啊?搞不懂!
    我们兄妹长大后,姨妈家里没有地了。后来,姨夫去世了,表哥 又在外地工作,姨妈就和我们住在一起。我们时常想起童年的地瓜干。
    我结婚的时候,去过老婆的娘家,看见过当地的地瓜干。当老婆如获至宝地捧给我时,我看了一眼不屑地说:“切!这也叫地瓜干?”
    想起姨妈家里的地瓜干,一股暖流就涌上心头。哈哈,不说了,哈拉子都流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片片就鱼
  (说明:片片,烟台土话,就是玉米饼子。就字,在这里是指两种食物搭着吃的意思。)

     我们小时候,对有个词很是疑惑,那个词就是“鱼米之乡。”老师说,南方富庶的地方,吃饭是大米饭就鱼。我们议论纷纷:那还不腥死啊。那也不对味啊。问老师,年轻的小老师,吭哧了半天:“人家南方就这样,习惯了。”我们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深深为南方的小朋友难过:他们的嘴遭了多少罪啊。这种同情持续了很多年。
    我们那时候,粗粮很多,玉米面用来做窝头和片片。也许是每个地方的风俗吧,胶东这个地方习惯片片就鱼对味。
    烧柴火的大锅里,把各种小杂鱼焖上。一定要有面酱,这是家常做法。把片片贴在锅边。鱼和片片同熟,既省火,又味道好。现在的饭店里,还保留着“鱼锅片片”,不过,小锅就是没有大锅的好吃。不信,你可以比较一下。
    春天和秋天里,可以买到便宜的鲅鱼,偏口和鲐鱼,多了吃不了,就卤上盐,晒成干。冬天下雪的时候,没什么菜了,白菜萝卜吃够了,就蒸鱼干,就片片,别有风味。
    这些年,人们讲究养生了,腌制的东西吃得少了。但是很多饭店里偏口鱼干还是很受欢迎。
    前天,学校里分鲐鱼。我洗鱼的时候,发现内脏里全是寄生虫,象线一样粗细,老婆说不想吃,孩子说快扔了吧。真是可惜啊。现在春天第一网的鲐鱼,要15块一斤,比虾还贵呢。老辈子说:春天不吃鲐鱼,等于一年没吃鱼。这种鱼,有人吃了过敏。但是,和小白菜一炖,不单解毒,而且菜比鱼还好吃。
   无奈,只能把它们晒了。对了,等它们半干的时候,还要拿海边洗洗,再回来晒,那样的鱼将来都流油,嘿嘿,不说了,不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瓜汤的故事
妻子虽生在农家,可自幼外出读书,所以蔬菜也认不全。现在去农贸市场,总是对南瓜好奇:“我们买这个吧?我没吃过。”“得了吧,难吃死了!”面对她疑问的眼神,我只好向她讲述“苦难”的过去了。
    1974年,我读小学四年级。暑假,母亲带着我和妹妹去探望父亲。父亲长年在莱阳某海军雷达营当营长,很少回家。虽然父亲当兵很早,但是没有文化,人很直,不会搞人事关系,他的战友 有的是军长,有的是师长,他原地不动。虽然有时也发发牢骚,可对那身军装,对军营,对战士情有独衷,不愿到地方去。
    当天中午吃的是“二米饭”和南瓜汤。所谓“二米饭”就是大米和小米一起煮的干饭,大米少,小米多,小米又是陈米,不好吃。菜更没法提,粘乎乎地南瓜块,再配上几块肥肉,难吃死了。我坚持吃了下去。没想到晚上还是老一套,我嘟起嘴,不乐意了。两个妹妹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倒不在乎吃的。
    看我皱眉头的样子,父亲很生气:“皱什么眉头,资产阶级少爷那一套!我们战士能吃,你怎么不能吃?”又把矛头转向母亲:“看你把他惯的!”
    通讯员看不下去了,偷偷地跑出去,一会儿端来了一盘炒鸡蛋。“哪来的?”父亲瞪着通讯员,“嘿嘿,营长,他还是个孩子......”
    “ 行了,行了,下不为例!不吃,是不饿,老子打仗的时候。。。。。。”
    “算了,算了,你也不要摆你的光荣历史了......”母亲劝阻道。
    我大口吃我的炒鸡蛋,又惹 起父亲的火来:“就知道自己吃?妈的,一点规矩不懂!真想揍你...... ” 父亲怒瞪双眼。
    “你!军阀!法西斯!”部队大院里放的电影的台词我用上了。
    “好小子,反了你了,看我怎么收拾你!”父亲要去拿皮带,通讯员连忙阻挡:“营长,营长...... ”“通讯员,关他禁闭!”我含着眼泪,撒开腿跑了出去。耳边还听到父亲的叫嚷:“红米饭,南瓜汤,红军靠的这个打胜仗!你以后非当兵不可...... ”
    当晚,通讯员在操场的双杠边找到了我,把我领回了家。父亲早已去查哨,我心烦意乱地睡了过去。
    两天后,营里有去烟台的车,我自己一人回到了家。凭着早已练就好了的本领,在邻居阿姨的帮助下,快活地生活了7 天。拜拜吧,我的南瓜汤!
    妻子听我一席话,更执着地要买它尝尝。不过,就吃了一次,从此不提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鲅鱼馅饺子
饺子有很多种馅的,可鲅鱼馅饺子,恐怕是烟台特有的。
    秋令时节,已经开海,新鲜的小鲅鱼光临市场了。拿起一条来,看它那倍儿挺不打弯的身体,再看它那泛着银光的肚子,你就知道有多新鲜了。翻翻它的鳃看一下,如果里面是鲜红的,那就更好了。
    花上五六块钱,拎上几条鱼,回到家里。开膛取肚,撕皮剃骨,只留鱼肉。剁馅的时候,最好放点肥肉,那样味道更好。 拌馅的时候一定要和水,这个道理和包牛肉饺子一样。水要一碗,分多次加入,馅要拌得不稀不稠,全靠经验了。哦,对了,搅拌要朝一个方向,顺时逆时皆可,就是不能轮换。最后放上食盐,味精,葱姜末,韭菜,香油,来点少许“味极鲜”,拌匀,馅就成了。
    饺子皮儿一定要薄,那才更好吃。所以最好用特制的饺子粉,这在超市里可以买到。实在不愿意动弹,也可以在普通面粉里打几个鸡蛋,面就筋道了。皮儿要擀得大,馅要装得多,所谓皮薄馅多,是鲅鱼馅饺子的外型特点。
    刚出锅的饺子端上来,趁热吃,凉了味道就差了。哈哈,象小包子一样大,尝一个,恩,好吃!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狼吞虎咽,不一会儿,一盘饺子全装肚里了。
    据说这种饺子是从福山传到烟台的。福山人饭做得好,烟台人都知道,民谣说:要想吃好饭,围着福山转。鲁菜有两大派系:一是济南帮,一是福山帮。现在国外和北京有许多名厨,都是福山人。传说,在没有味精之前,福山人就把海肠子掊干磨成面,散在菜里的,因此鲁菜名声远扬。所以鲅鱼饺子从福山传来,我深信不疑。再说,我老婆就是福山人,我能不信吗?哈哈哈。
    去年八月,我和老婆去北京。临行前,给小姨子打电话,问需要什么东西 。小姨子在清华大学教书,经济状况很好。 她犹豫了半天,才说想吃家里的鲅鱼饺子。我们带了一保鲜桶饺子馅上了飞机。
    到她家时,已是半夜,我睡了。他们忙着包饺子,哈哈,都馋疯了!第二天,又包了好多,给楼上楼下的邻居送去。邻居们 都是大学里的老师。他们在对饺子赞不绝口之余,很是惊奇:“鱼也可以包饺子啊?从没听说啊。你们可真幸福哦,可以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 ”我和老婆相视而笑。
    烟台本地的鱼饺子,照 我看来,有两家最好。一是北河街的“手工大馅饺子馆”,掌柜的是一老太太,铺面不大,只有几张桌子,要排队的。另一家是南山路小学对面的“福康饭店”,拌馅人是北岛的渔民,口味纯正。千万不要去大店,去几次后悔几次,饺子里面没有妈妈包的那种味道!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有一只泡菜坛子
大概经历过贫穷的人过日子总是很节俭,这一点在我妻子身上最能体现出来。
    十几年前,父母乔迁新居,搬家的时候,母亲要遗弃一只泡菜坛子,妻子如获至宝,将它带回家。从此,我们家吃上了自己腌制的各样东西。
    最一开始,用坛子腌鸭蛋。去市场买鸭蛋10斤,细净,放入坛中。把水烧开,加盐,到饱和为止(不能再化了),然后加入花椒大料,加姜片(不能加葱,容易烂),待水凉透后倒入坛中(最好放2斤鸡蛋同腌)。20几天后,就腌成了,看着啊流油的鸭蛋啊,食欲大增,呵呵。
    春天,新蒜下来了,就做糖醋蒜。买新蒜10斤,先用凉水浸泡几天,去去辣味,然后晾干,放入坛中。把水烧开,加2红糖(白糖亦可),加3斤散醋,烧开凉透,倒入坛中,一个月后食用,酸舔可口,呵呵。
    秋天,将辣椒、蒜苔,白菜一起腌制,那操作复杂点,可味道极好。真的不容易做,所以我想念。
    靠近冬天的时候,还能腌“雪里红”。用它炒肉沫,味道不错。那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餐厅里吃的雪里红拌豆芽,很是赞美。回来后,没几天,妻子就做出来了。所以不怨我胖,而是她的手艺真的不错。当然,很多时候要哄着她干了,呵呵。
    最近一两年,妻子注意看一些养生保健的书,知道吃咸不好,所以,那只泡菜坛子就被冷落在厨房的角落里了。
    偶尔看看那泡菜坛子,心里总会那么热一下。

点评

洗净 阿美真好!  发表于 2013-8-10 18:21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做草原汉子
我年轻时喜欢喝点酒,很向往有股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草原汉子的豪情。每每推杯问盏之时,都不免有些遗憾:我们这儿很少有羊肉啊,满街都是猪八戒的亲戚肉。
    机会终于来了。从报上得知,在《烟台日报》社对面,新开了一家呼伦贝尔火锅城。中午十一点,我邀上三位酒友迫不及待地赶了去。
    店面不大,人可不少。幸亏来得早。处在羊膻气的包围之中,我有些激动。再一问穿蒙古装的小姑娘,啤酒还是免费,更是喜出望外。
    羊肉端上来了,那么诱人;啤酒倒上了,那么迷人;火锅的汤开了,那么热人;店里人声鼎沸,那么吵人。嘿嘿,哥们,咱们喝啊,吃啊,干啊......
    羊肉吃进肚里了,那么可口;啤酒喝进嘴里了,那么爽口;内蒙小姑娘服务好啊,不用咱张口;咱也没啥病,更不用忌口。嘿嘿,哥们,干啊,吃啊,喝啊......
    左一杯,右一杯。右一杯,左一杯。不知喝了多少酒,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了,我正醉眼朦胧地看乒乓国手孔令辉和老板的合影时,服务员告诉我没酒啦。
    我这才发现店里顾客不多了。老板和姑娘们都向我们行注目礼。一问,我们四个人喝了人家一罐酒(40斤)。老板赔钱啦。我有些不好意思,急忙招呼大家离开。
    可是他们三个喝多了,不算完了,喊着嚷着要酒喝。我控制不了局面了,自己的酒劲还往上翻,由他们闹腾去吧。“老板!我要大碗喝酒!什么?没有?把你们的盆拿来!”我也喝糊涂了。
    最后怎么回家的,我不知道了。那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来到了大草原上,驰骋啊,那个美啊,最后摔下马了。早上醒来一看,我掉床下啦。抬眼一看,老婆正恶狠狠地瞪着我呢......

点评

没吐就不错啦!  发表于 2013-8-10 18: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6-1 07:33 , Processed in 0.0823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