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山文化 发表于 2021-1-29 09:49

往年乡村装修—糊墙

本帖最后由 岗山文化 于 2021-1-29 09:57 编辑

   往年乡村装修—糊墙                                                         隋建国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到了。买张封窗纸,揭(买)几张年画,封封窗,贴上自己剪得窗花,在贴上窗旁和窗抖搂。用纸糊糊墙,贴上几张年画。这就是以往过年去旧换新的习俗。      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城市及乡村人,家庭装修已成为主流,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更新。上了岁的人不会忘记,退回几十年,就乡村来说,用纸糊墙和扎糊个顶棚就是比较时髦了。    进入20世纪50—70年代,乡村房舍室内装修有了进一步改观。以往只有经济条件好的大户人家房舍屋顶扎个顶棚(用芦苇扎框架上面铺高粱秸秆编制的黄红花席),而大多农户人躺在炕上能眼瞅屋笆,即无条件扎顶棚,睁开眼就能见到房顶屋笆。有的家庭还常从屋顶掉落下长虫(蛇)、壁虎、蝎子、臭虫等。    糊墙即用纸糊顶棚和墙壁。这一新的装修就是从解放后逐步兴起的,经济、美观、耐用。我记得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们村后山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808\wps1.jpg上有一处白色泥土,人们都称“白窑泥”。远近的人们都来挖泥回家刷墙,有的还用它当肥皂洗衣服。后来生活条件好转,逢年过节及新婚洞房及喜迁新居大都请“糊匠”糊墙。这种既经济又美观、结晶、耐用的纸张装修工程,一直时兴了几十年,直到采用坚固的芦苇扎架子加泥上石灰的顶棚代替。笔者曾扎糊过多顶纸顶棚,尽管艺术不够精巧,但技术工序略知一二。现将扎糊工序记录以下,就算是一种工艺文化留存吧。    一、备料。旧式房舍墙壁厚度均为一尺二寸,也可以说冬暖夏凉。一般间口(指一间)里正为一丈二,即南北长4米,东西宽2.5米。到七八十年代墙壁为八寸,房间里正为5×3(米),即一般每间为15平米。就此计算需备高粱秸秆一捆(50—60根),去掉叶子,留下皮或根据个人需求也可剥去皮成光杆。3寸铁钉40余颗。麻绳胚一拨锤(绕满),或备细铁丝。废报纸3—4斤。红或绿花纸(对开75×51公分)34张。白洋毡纸60张。白面3-4斤。黑有光纸4张。    二、扎棚架子。料采用高粱秸秆和麻绳等。顶棚长宽根据房间大小而定。有的两个大间一处。若单间满顶棚,需南北两头起拱。若两个大间顶棚一般不起拱,即平顶棚。扎顶棚架子首先要注意找平,就是四个角平、中间平。扎架子前,先要用独根高粱秸秆钉在银条子、椽子上若干根(根据顶棚大小定数量),以备吊顶棚。根据找平划线将高粱秸秆用钉子顶在墙壁四周上,秸秆离开墙壁一寸,备第一层报纸打底缠绕。此作为顶棚的四个边(实质为六个边,因含起拱的两个边)。中间南北框架为梁,先用每两根高粱秸秆南北连接,一般为四到六根即可。梁扎好后,在梁下面东西再扎上若干根。数量一般为30公分宽,即一张4开报纸宽度一半为宽度排列,约25-30根。此为粘糊第一层报纸的东西横骨架。顶棚梁与横架子用麻绳胚或细铁丝绑牢固后,最后将吊在银条和椽子上的秸秆一一吊在顶棚的架子上。在吊中需上拉和下推就可将顶棚找平。吊顶棚的秸秆一是起到吊的作用,二是起到顶的作用,以防上下部遇到风吹棚面上下波动。顶棚架子扎成后,注意检查一下架子是否平整;二结实。      三、糊纸。这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顶棚的结实与平整就在打第一层纸上。浆糊用白面打,事前先用凉水浸泡,直到稀薄无细小面点。在锅内加工到滚开到熟了,即粘稠。若特厚,再加水搅和加温到开冒泡。趁热先刷在顶棚高粱秸秆上,一般从顶棚一头或中间开始糊起(纸糊在底部的横架子上)。第一张两头缠绕在已刷浆糊的框架上。注意纸要拉平,不留褶。第一格糊完后,就在另一棱子上刷浆,然后先将报纸一头卷粘在横架子上面,另一头贴在已刷上浆糊的第一格糊好的报纸上。这样依此类推,直到将全部框架糊满。注意墙壁四周钉在墙上的秸秆报纸一定要用手从缝隙中送在上面卷在秸秆上,防止顶棚四边松下凹。这一步操作麻烦,需细心一点点将报纸沿仅一寸的空隙掖上,若缠绕不牢固不仅容易掉落,且会影响整体不平、      四、烘烤。顶棚第一层报纸糊满后,最好自行让凤吹干,若来不及就用小量的火烘烤,直到晾干拉平。在这期间,可将墙壁打(糊)第一层纸待干。顶棚第一层纸干后,若个别处不够平整可用刀子割进行修补等处理。待干后再糊第二层报纸。有条件可再加糊一层报纸,即打底三层,这样结实坚固。    五、刷浆。墙壁第一层纸打底和顶棚糊第二层纸及最后顶棚贴花纸,关键在刷浆。浆用的白面一定属于纯白,打前需用凉水浸泡,直到无一点面点点。第一层报纸打底,浆糊需厚粘稠,俗称“磁瓦浆”。就是浆在锅内冒泡熟了后就用。顶棚糊第二层纸和最后的贴花纸以及墙壁打底等,浆需稀薄,俗语叫“雾露浆水”。若浆打熟了有点稠,可用热水搅合,直到稀薄。检验方法是用两手指捏点看其是否有点黏糊就行了。将所用的纸全部铺在炕桌子上,用柔软的新笤帚在纸上均匀的刷浆,注意不要漏掉一处。最好刷好后对着光线检查一下,尤其是是否浆糊有面点。刷好后有两人将纸拖起,先在顶棚上一头粘上,然后将另一头扯平再用另一个新笤帚将其扫平。记住中间不留空隙,以防气泡干后破裂。若发现有褶或空隙就掀开另用笤帚扫平。这样一直将全部糊完。注意每一次刷浆需在前一张纸粘糊结束后方可再刷下一张,否则刷浆时间一长,纸就无法拖拿。顶棚的第二层纸糊完后,需晾干拉平后方可糊最后一层花纸。浆刷的均匀且纸糊时拉伸的平,顶棚晾干后不仅平整,且牢固。合格的顶棚,用手背敲打能发出好似军鼓发出的“咚咚”声响。切忌顶棚除了第一层需粘稠的浆糊刷在顶棚的骨架上外,其它工序全需稀薄的浆糊且刷在纸上,否则浆糊稠或不刷在要贴的纸上,不仅拉不平有气泡还有条纹。若墙壁古老稀松不易粘贴,第一层可刷上稀薄的花蘸纸(超薄利吸水的烧钱纸,早些年用做灯芯的纸)打底,以防干后脱落。    六、装饰。顶棚和墙壁打底的纸张晾干后,室内装饰大体框架基本结束。顶棚最后拉上一层红绿不等颜色的花纸,墙壁糊上刷有白粉并印有花纹的“白洋沾纸”。顶棚四边镶有黑有光纸装饰的边框和红色剪纸花卉等,新颖美观大方。若新婚洞房顶棚用花纸印有龙凤的粉红纸,中心贴有剪纸大红囍字。中老年人顶棚为绿色花纸。墙壁两侧各贴有四幅山水花鸟画,每一条幅中间都有黑边镶嵌,白墙壁画,清新悦耳。窗两边贴有一对木版花瓶插花窗旁,顶部贴着“窗灯楼”(两边一反一正刷浆粘贴在窗顶部两边,中间呈半圆形下垂,即“兜漏”,故名窗“兜漏”或“窗灯楼”。图案是木版麒麟送子或二十四孝及八仙过海等不一。窗旁上头和“窗灯楼”两头各印有剪纸红狮子一对,双双面对,栩栩如生。       附花纸图

admin 发表于 2021-1-29 11:25

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

岗山文化 发表于 2021-1-29 16:54

本帖最后由 岗山文化 于 2021-1-31 14:55 编辑

如今这种糊墙基本消失了。

前线 发表于 2021-1-31 09:33

见过用报纸糊墙的,也挺有意思的。那就是一堵读报墙。{:11_242:}

前线 发表于 2021-1-31 11:45

有家里报纸糊墙的,可能孩子们的识字就是从墙上的报纸开始的。

岗山文化 发表于 2021-1-31 14:56

前线 发表于 2021-1-31 09:33
见过用报纸糊墙的,也挺有意思的。那就是一堵读报墙。

以前墙上的报纸的文字我常看。{:9_203:}

admin 发表于 2021-2-1 09:08

文革时期,有人家从供销社买来样板戏电影宣传剧照,贴在墙上,那就显得又上了一个档次了。还有人家把孩子们的学习奖状贴在墙上,既鼓励了孩子,又向街坊邻居炫耀了自己。{:11_243:}只是这些奖状,贴上墙去,就拿不下来,作为资料不能永久保存了。

岗山文化 发表于 2021-2-1 10:51

admin 发表于 2021-2-1 09:08
文革时期,有人家从供销社买来样板戏电影宣传剧照,贴在墙上,那就显得又上了一个档次了。还有人家把孩子们 ...
{:9_203:},说的是实情。其实,如今乡村人墙壁和顶棚(栖霞称仰樯)的装修,就是当年糊纸的革新而已。

老由 发表于 2021-2-1 11:21

岗山文化 发表于 2021-2-1 10:51
,说的是实情。其实,如今乡村人墙壁和顶棚(栖霞称仰樯)的装修,就是当年糊纸的革新而已。

{:11_242:}黄县叫糊仰棚、(用炕墙纸)糊炕墙。

admin 发表于 2021-2-2 08:58

老由 发表于 2021-2-1 11:21
黄县叫糊仰棚、(用炕墙纸)糊炕墙。

胶东这儿,不少地方都是这么叫吧?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往年乡村装修—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