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山文化 发表于 2018-5-15 10:31

散文——有感于“迎”与“送”的含义

有感于“迎”与“送”的含义隋建国
      小时候上山拾草,一般是肩挑和背,回想起来可够累的。割刺槐条子都是肩挑,一头一大个,根部粗朝下,便利站立,捆好后从中间插上扁担上肩,可带劲了。休息时从肩上一放就地站立,再上肩特方便。那时没有小推车,割拾的草除了担就是背。说是背其实就如牲口驮一样,捆好的草高于人头,右胳膊插入绳子中,我的经验是不管有多沉重,只要背上肩能站起来就能背回家。      我从小贪财,上山带有目标,总要超额完成才肯罢休,因此大多超载回家。就拿几年前来说吧,上岗山拾松树毛,坡陡沟深,需肩背才能搬到能推车子的地方。一个上午或下午我能拾满满的一小独轮车。一般是三个平网包(草包)就足够一车子了,若多了车上的草超高挡住了视线不便推。我每次划拉都是一网包比一网包多,有好几次都成了四网包且特满。危险的是每往小推车跟前送一网包都要付出很大的劲。肩上驮着沉重的草,先是一步一步的从沟底佝偻着腰向山半腰攀登。这时候一步一喘气,多么希望有人在身后助一把力或前面有人迎接一下啊!攀到半山腰,借着一块高石头放下肩上的草休息片刻,接着就要小心翼翼的在一笔之路的山崖上横穿过。一般的人不用说在这荆棘丛生的陡峭山坡上行走都困难,可我还背着沉重的大网包,若一不留神连人带草就会滚下山坡。每次我都是一鼓作气拽着树枝和草爬过了这100米艰难的羊肠小道,说是道其实只不过是有人嫌弃绕着山转远而图方便走捷径踏出来的而已。每次背完后我总是回头看一下刚刚走过的险路,那心情特爽快,好,又闯了一关。再看看眼前一大堆的草,这下一步就是下山回家,期盼的就是有人来迎接。      拾草回家好的一点是下山全是下坡,尤其是推着车子,那高于头部的草把前方的视线挡住了,我就在中间扒开一条缝隙,好歹道路宽敞能瞄着前方就行了,一溜小跑便可回家。由于上了岁数,每次大多是孩子们都前去迎接,哪怕快到家门口就大老远的将车子接去。后来孩子们说什么也不让再上山“冒险”去了,说70岁的人了,万一……      “迎”与“接”这含义其实就是从我小时候逐步领会其中的含义的。具体说就是从上山拾草体会的。那时候大多是母亲到村头迎我的,后来小哥大了有时候也代替母亲到山里帮助我往家搬。回想每次回家都是累的气喘吁吁,硬着头皮向前奔几步,眼望着前方期盼着有人迎接我。每次母亲或哥哥接过我的担子,那温暖那高兴就甭提了。      “迎”与“接”,“接”与“送”,这是一个礼节,从一个国家,到一个普通家庭,以及同事朋友等,相互往来,都需要彼此接送,这是友谊,是华夏人美德。亲人外出归家,亲朋来访等等,相互迎送看起来是很普通的事,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友谊所在,它传递了爱戴与关怀,是增进友谊的桥梁。小时候拾草母亲的接应,尽管路途短有时候何况在家门口家人上前接下肩上的重担那一刻倍感家庭的温暖。此刻我想起了几年前在鲁东大学举行的“首届胶东文化高峰论坛”难忘的一刻。会前胶东书院创始人张先生告知让网友高先生接我。那日8时我乘坐招远毕郭至烟台途径官道的长途班车在电视台刚下车,已在那里等候多时的高先生面带笑容走上前来。这从未见面的正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霎时我好似到了家一样。我心里踏实了,书院家人来了。会议中网友富山一鸣等几位年轻人一直在陪伴我,结束后,网友老方开车一直把我送上我亲戚家的车目送我离去。      我深深领会迎与送的真正含义,让我们的迎接礼仪美德发扬光大,美丽和谐的社会永存!



赶路要紧 发表于 2018-5-15 12:43

迎来送往,人之常情。{:11_242:}

admin 发表于 2018-5-15 14:37

隋老师,编辑帖子时,若想将文字或图片居中,可使用该按钮。如图:


前线 发表于 2018-5-15 18:46

为人处事,讲究礼道。

前线 发表于 2018-5-15 19:14

看隋老师的帖子,不急不缓,娓娓道来,说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既不陌生,又不遥远,每每读时,多有共鸣。谢谢隋老师!

前线 发表于 2018-5-15 20:22

看隋老师推着一车草,腰板挺直,脚步一定是铿锵有力。

岗山文化 发表于 2018-5-16 06:43

赶路要紧 发表于 2018-5-15 12:43
迎来送往,人之常情。

感谢您的关注。{:9_203:}

岗山文化 发表于 2018-5-16 07:10

admin 发表于 2018-5-15 14:37
隋老师,编辑帖子时,若想将文字或图片居中,可使用该按钮。如图:

谢谢您,编辑文章我会用这种方法,本帖子图片我试过,无法居中。{:9_203:}

岗山文化 发表于 2018-5-16 07:10

前线 发表于 2018-5-15 18:46
为人处事,讲究礼道。

{:9_192:}{:9_203:}

岗山文化 发表于 2018-5-16 07:15

前线 发表于 2018-5-15 19:14
看隋老师的帖子,不急不缓,娓娓道来,说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既不陌生,又不遥远,每每读时,多有共鸣。谢 ...

您好,你过奖了,不好意思。我写东西就是心里想说的,谢谢。{:9_203:}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散文——有感于“迎”与“送”的含义